-- 新聞:0793-8224621 --
|
|||||||||||||||
江麗成 本報記者 蔣學華 文/圖 “吃了張醫生開的中藥方,我的身體好多了!”“這里的醫生醫術好,服務態度也好!”“以前走路走不穩,現在完全可以獨立生活了。”……清正廉明,揚醫者風范;妙手回春,治百姓病痛。弋陽縣旭光鄉衛生院院長張軍明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的初心使命,贏得群眾的點贊。 ▲ 恪守醫德 不忘初心 “律己之心常勉懷,從醫之德常修行”“不準收受回扣,不準收受患者紅包”……3月16日,記者走進弋陽縣旭光鄉衛生院,看到墻上掛著《醫療行業九不準》《醫療機構不得有以下行為》等清廉醫院宣傳展板。該院已將廉政文化融入到各項日常工作之中,營造了濃濃的廉政氛圍。 “做個清廉的醫生,不僅僅是看看墻上的標語,關鍵是要落實在行動中。”院長張軍明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今年79歲的患者張老,患有慢性腎炎,因需長期服藥,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月初,張老來到該衛生院就診,張軍明了解情況后,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立即咨詢醫保慢病政策,及時幫助張老辦理好申報手續。素不相識的張軍明熱心幫助,讓張老十分感動,送上1000元紅包表示謝意。張軍明當即拒收,并說道:“作為醫生,為病人看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幫助,是應該的。” “醫生的本質就是治病救人,能得到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就是最好的禮物。”張軍明如是說。 提升醫技 視院如家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才。在張軍明坐診的辦公桌上,放著厚厚的《中醫內科學》和《中醫內科學習提集》兩本醫學書籍,墻上貼著4幅人體經絡穴位圖,以及《中醫科工作制度》和介紹中藥配置的《十八反歌》《十九畏歌》等。邊給患者按摩的張軍明邊說,中醫醫術博大精深,需要不斷學習,方能傳承并創新,以便更好地治病救人。 3月16日上午,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項美珍高興地告訴記者,她因肩周炎和頸椎病引起雙手麻疼,造成生活諸多不便,于前3天慕名來找張軍明看病。經過按摩、針灸的治療,不疼不麻了。說起張軍明的醫術,夸贊的人數不勝數,患者熊先生就是其一。熊先生去年因為工作疲勞腦出血落下了病根,走路不穩、不能自主進食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當年11月份,熊先生接受了張軍明的治療,在服了五服中藥后,走路穩了,自己能夠穿衣吃飯,甚至可以下地種菜了。 行走在醫院的二樓走廊,濃郁的中醫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兩邊的墻上貼著張仲景、華佗等名家的畫像和人物介紹,還有針灸、臟腑理論等專業用語的解釋。在中藥房里,伸筋草、徐長卿等中藥擺放得整整齊齊。隨處可見的中醫元素都源于張軍明對中醫文化的熱愛,出身于中醫世家的他,大學學的是中醫專業。自2021年3月擔任旭光鄉衛生院院長后,他視院如家,一心撲在工作上。為節約成本,他自己購買圍欄材料,更換院前的破損圍欄。買來油漆,在院內畫了停車位,改善亂停亂放現象。將自家祖輩用的中藥柜,無償運到衛生院使用。 熱心為民 全心服務 離衛生院約3公里的村莊,有個因脊髓損傷截癱的50歲左右的患者胡某,家中只有一個老人照顧,張軍明每月都會主動上門就診,從未收過出診費;不少農村的患者是留守老人,來院就診不便,張軍明主動上門去接診;有些患者,家屬送來后,因為有急事走了,張軍明便主動送患者回家;有的患者就診時,所帶的藥費不夠,或是一時付不起藥費,張軍明便幫助墊付…… 據了解,旭光鄉人口不足八千,村民居住分散,衛生院輻射村莊少,患者就醫不方便,病人分流大。為此,張軍明要求醫務人員治病救人,以德為先,心里始終裝著患者。同時,衛生院不定期開展技藝大比拼,提高醫務人員醫技水平。在他的努力下,近年來,該院的業務量逐年增高。榮譽最終頒給奉獻的人,張軍明先后被評為弋陽縣醫德醫風先進個人、優秀醫務工作者等。 |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