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1blh2"><strong id="1blh2"></strong></object>
  • <acronym id="1blh2"><label id="1blh2"></label></acronym>
  • <track id="1blh2"></track>
  • 
    <object id="1blh2"></object>
    <table id="1blh2"></table>
    <big id="1blh2"></big>
  • <tr id="1blh2"><label id="1blh2"></label></tr>

    上饒新聞網

    -- 新聞:0793-8224621 --

    數字報刊 微信公眾號
    首頁> 文化 > 正文

    河流向前,記錄雕刻下的時光

    2023-03-18 09:50:47  |  來 源:上饒日報  點擊:
     

      曾子芙

      編者按:近期,詩人林莉推出的新作《跟著河流回家》,該書入選中國作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重點作品扶持項目。這部長詩集是詩人林莉對創作題材和形式上的一次自我突破和全新嘗試?!陡恿骰丶摇?,是一部與河流有關的田野調查,一幅山鄉巨變中的河岸人家圖卷,解密河流之上的中國最美鄉村世界。

      由《詩刊》社選編,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林莉創作的詩集《跟著河流回家》是“新時代詩庫”所推出的第十部詩集。這部詩集也是詩人林莉對創作題材和形式上的一次自我突破和全新嘗試,她將《跟著河流回家》里所收錄的一百多首短詩匯聚在一起統稱為“長詩集”,意圖用大量短篇幅的詩歌,經由同一個主題而凝聚,匯聚在一起,全面、整體地展現一段歷史長河。

      全書以一條虛構的馬溪河作為素材主線,分為序曲、風物、眾生、節氣、田園、大河六個篇章,內容涉及風土人情、自然萬物、節氣時令、生態文明、圖騰信仰、個體命運等圍繞著一條河沿線所能目及的萬事萬物,既有濃墨重彩的宕筆,也有細致的描繪,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中,詩人對落下的每一筆、每一個細節都極盡小心,既精致,又有一種從容的悠然。在書里,由環境到風物再進一步拓展到每個人類個體同世界同時代對話的表達,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生命力的跳躍。翻閱這本詩集,宛如徐徐展開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

      隨著閱讀的逐漸深入,我們能一步一步詳盡地感受到在馬溪河這樣一條平常又普通的河流及其周邊環境的真實觸感,甚至覺得這就是自己曾經游歷過的一條河流。但實際上,馬溪河這條河其實是詩人虛構的一條河,伴隨著這樣虛實相交的陌生感,在閱讀中對這部詩集又會有新的認識。正如詩人在后記中所說,她這樣書寫是想試圖“勾勒出一幅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但又在不斷新生的河岸人家圖景,從而記錄下河流之上中國最美鄉村面貌,并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樣本。”由此我們可以將這部詩集放在更為宏觀的譜系學的角度來看待,詩人不單單要重視她的個體經驗,而是要實現對集體經驗的展示。即便這樣書寫會將馬溪河的塑造變得更加普世而缺乏一些獨特性。正如她借詩句里的語言所表達的那樣,“其實,馬溪是不可寫的/它太普通了,以至于走到哪一個小村莊/都會誤認為它就是馬溪”(《長短句》)。

      因此,在明確詩人要嘗試對集體經驗進行復原的前提下,我們能看到詩人在書寫中既有時間上的縱深的側重,也有著以凝練的語言撐開廣闊空間的嘗試,“鷓鴣聲聲,青梅消失于雨水的時光/拎著繡花鞋,從陡峭木梯走下的時光/古戲臺上,咿呀著抖開水袖的時光/逼仄弄堂里,側身不期而遇的時光/月色流淌,族人千里回來的時光”(《時光》)。她以一種運動的眼光描摹著事物,并不局限在某個固定的點上,就像是中國畫一樣,不拘于焦點透視,靈活地打破時空的禁錮,以多點或散點透視的眼光把處于不同時空中的物象和人事凝聚在一個畫面,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那是暴雨之后的夜晚/霞光滿天/三張漁網/披掛著赤紅和橘黃的色彩/在河邊緩慢收緊”(《晚霞》)。

      同時,她在書寫中會有意地以時間為坐標,將書寫對象形成一組一組由遠及近的對照,既書寫帶有古典意味的荒地、野鴨、白鷺、古樹和帶有現代化特點的河埠、茶館、紅旗飄揚的操場、空曠的教室等場所成為對照;又有石雕圖、木雕圖、磚雕圖和青藤籬笆、泡桐與河流邊的石頭形成對照;也有不同勞動力和勞動資料的對比,形成一種鮮明的時代沖突,如針線翻飛中消化著時間的縫紉師、有著四代家傳絕活的趙木匠和大學生村官、農家書屋里年輕的女教師、在鐵軌上緩行的鐵道工、拿著手機收款碼賣山貨的八十歲的阿公、做過海員漂泊半生又轉身回家開民宿的民宿老板形成的對照……各式各樣的人生活在這里,每一個人都能支撐起一片全新的世界,作者就這樣舉重若輕地以一種毫不突兀的方式一一編排出這些帶有時代烙印的人類群像。

      在這些一組一組由時間而區分開的萬物,它們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同時又都在時光的流淌中互相蹉跎,彼此托付著彼此。在綿延中能看到一些細小的斷裂,在斷裂中又能構成一種新的綿延。“左邊幾塊青石板,光滑/沾著菜葉和鴨子羽毛/右邊是麻條石,裹著泥漿”(《河埠》)。“燕子飛來/婦人洗菜浣衣/男人打水,趴在井邊大口喝”(《井》)。

      另外值得一提是這部詩集的第四章節——節氣篇,這一章節里的二十四首詩以二十四節氣作為標題,每一個節氣就是一首詩,為每一個節氣寫一首詩的嘗試以往也有詩人進行過這樣的嘗試,而林莉的獨特之處在于她把節氣作為她嵌構進馬溪河時間敘事的一個環節,在這里生活著的人都是她的族人,是她親近的人。這二十四首詩將她的族人們在一年里的作息和起起落落展現出來。二十四時的輪換,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素材,她盡可能地捕捉更多的四時獨特的印象,重現一年四季輪換變化時,那些細微的變動能瞬間敲擊在人心靈上的感受。探索傳統村落如何從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的“民族記憶”里重生的命題,“此刻/青山震顫,愛意驟濃/多么感謝這明麗的喜悅/在深深的悸動和眩暈中/青山內外/樹條抽枝,燕雀飛起”(《驚蟄》)“螢火離離,落滿水塘/棉紗越扯越長,槐花砸向青天”(《大暑》)“丹桂釀蜜,平分秋色/明月思鄉,不問千古事”(《秋分》)。

      在《帶著河流回家》這本詩集里,我們在詩里能看到過去和現在的人們擇水而居,始終回歸山水的情懷。一條河、一座山、一座村莊、一條驛道、一間老屋……每一首詩就是這幅畫里每一個細微的波折,時而推進,時而拉遠。零零碎碎如同拼圖,由逐個逐個的小區塊,匯聚成大的區塊,最終匯聚到一起,成為一道完整的時代風景。在一種平靜下,暗藏著個體命運的暗流涌動。就像她在詩集最開始的《序曲》里所寫,“河很靜,倒映著群山的祖母綠/在其間勞作、繁衍的族群/如一頭獅子,出沒在它的瀲滟光影中”。沿著時間的脈絡,沿著河流的流淌,是一代又一代人們生活過的痕跡,和生生不息的文化脈絡,也是詩人林莉真誠而溫暖的表達。

     ?。ㄞD自2023年2月20日“好書探”公眾號)


    免責聲明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真实处破女全过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