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0793-8224621 --
以前在農村農民家中大多數都有一輛手推花車,這種車載重量五百斤,用這種車推蔗到糖廠榨蔗、煎糖。
榨蔗、煎糖是每年冬季的重要事情,50年代黃圳村村民自籌資金自制了榨糖設備,辦起了榨蔗的糖廠。男勞力自愿參加糖廠入股,每年少的要七至十股,多的十五至十六股,才有足夠的勞力去做榨蔗、煎糖的事。
入股人員聚集后,先砍樹、竹搭毛棚,每股要分派打稻草扇,把糖廠廠房蓋好。然后把榨糖用的榨車安裝好,煎糖用的鍋灶搭起來,還要把裝蔗水用的大木桶,取糖用的大鐵勺、糖槽等工具運到糖廠來。糖廠面積很大,東邊是煎糖的鍋灶,西邊是榨毛蔗的場地,一切準備工作做好,就到各家各戶去砍毛蔗。
誰家要砍毛蔗,先到糖廠聯系,按先后次序安排到戶去砍蔗,輪到哪家就在哪家吃中、晚飯。
毛蔗砍好后大約六十斤重為一梱,一車推五梱,還要搭上牛的飼料蔗表兩梱推到糖廠堆好。
榨毛蔗由參股二人負責,同時要對榨糖戶技術指導。榨蔗開始,用兩頭牛拉動榨車的兩個大榨石,一個人跟在牛的后面轉圈,糖廠二人一個坐在正面,一個坐在反面,正面人添蔗,反面的人接蔗渣,反復榨兩次,蔗水從竹筒中流入到大木桶里面。把蔗榨完,蔗水從木桶里取出來倒在糖鍋里去煎,三口鍋為一大口鍋,煎一鍋糖,大約需八小時,要燒五至六擔柴,糖就煎好了。從鍋里用糖勺打出來倒在糖槽里冷卻后,把糖從糖槽一個洞中流到糖桶里,就是黃糖。榨糖戶把稅金與砍蔗、榨蔗工資付清,挑著糖回家。
榨蔗日夜分三班,股東白天到田畈去砍蔗,留二位股東在糖廠榨蔗。榨糖季節是天氣最冷的時候,刮大風、下大雪、下大雨要穿蓑衣,戴斗笠去砍,手指凍得像紅蘿卜一樣,你都要堅持把蔗戶的蔗砍完。夜晚坐更(即夜班),輪到誰誰就得去,哪怕是零下三至五攝氏度你也要去把蔗戶的蔗榨完。記得有一年我代父親坐下半夜的更,半夜起來凍得一身發抖,穿一件棉襖,一條單褲去坐更,決不能因為冷耽誤榨蔗。
煎糖的爐灶前有一個大窟窿,可以放柴燒火煎糖,同時放幾把稻草,燒火人在不燒火時躺在稻草上休息,榨蔗人榨完蔗時也可在窟窿中的稻草上休息,有燒火的熱氣照在身上暖暖的。
煎糖是一種技術活,糖是否煎好,先把手放在蔗水里浸一下,把手伸向糖鍋撈一把糖捏一捏,如是散開,糖未煎好,繼續加火再煎,撈上來一捏是個果,糖就好了,從糖鍋里打上來放在糖槽,冷卻后放到糖桶,再過兩小時后用竹片一撬,糖是一塊一塊的就是好黃糖,反而就是牛筋糖一條線不成塊。
榨糖大約一個月,糖多的農戶把紅糖拿到市場去賣,也有人上門來買,但牛筋糖是不暢銷的??煲^春節時,家家戶戶用自己榨的紅糖做凍米糕與板糖等,成為春節最佳食品。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過一個快樂春節。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