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0793-8224621 --
網上說70后是最幸運的一代,不說其他,其幸運在于其青少年時期生活在黃金的80年代,能遇見文化精英而照亮了他們的人生之路。那時候,發財還有些羞羞答答,老板還沒完全成為一個褒義詞,學習“六藝”,恢復華夏文明的氣質,成為這一代人潛意識的追求??次嵊研焐淆垶橄葞熗跎倭窒壬募o念大作《愛的琴弦——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少林紀事研究》 (以下簡稱《愛的琴弦》),感慨王少林先生的坎坷藝術人生,也感嘆出身寒門的好友徐上龍,幸運遇見二胡名家學得一身才藝。徐上龍重師恩撰寫王少林先生的紀事傳記,給中國二胡界留下難得的文史資料。
王少林先生于1943年出生于江蘇南京,家在華東藝專街區,少年師從二胡大師馬友德先生,學得胡琴絕技,揚名六朝古都。由于“不受歡迎”的家庭出身,在那特殊年代,他在南京藝術學院畢業后無法容身于南京,來到上饒市生活,成為上饒音樂界一個名人。1963年,19歲的王少林參加“上海之春”全國器樂比賽,享譽中國民樂圈,為江西代表團爭得美譽。王少林人生大部分時間在江西上饒,晚年受聘于江西師范大學移居南昌,為上饒和江西省培養大量二胡人才。王少林先生二胡演奏水平高超,獨創高千金演奏法,豐富了二胡表演技巧,提升了二胡的表現力。他扎根江西上饒,以上饒或江西為題材,創作了《余江春光好》《畬族歡歌》《三清山抒懷》《鄱陽湖隨想曲》等多首民族器樂名曲,豐富了我國民樂演奏曲庫,提升了江西和上饒文化的美譽度和文化多樣性。
一個人,一座城。人擇良友而交,禽擇良木而棲,文化事業需要集群才能相互成就,故造成文化人士喜歡聚居京滬寧等大城市,成就京滬寧等文化高地。如果不是特殊的年代,上饒作為贛東北一個小城,也不太可能吸引王少林這樣的二胡名家定居。我們得承認,身處三四線城市的上饒,阻礙了少年成名的王少林與京滬藝術界二胡圈的深度互動,使抱璞懷玉的王少林成為我國二胡界低估的存在。假如時代再優渥一點,王少林先生不至于流落他鄉,身處文化中心的江浙大都市,應該對中國二胡事業有更大貢獻,興許成為中國二胡界一代大師。當然,我們替王少林先生的個人境遇惋惜,也為上饒和江西音樂界而感到幸運。王少林的到來,提升了上饒的藝術空間,幫助江西的二胡事業上了一個臺階?,F在上饒和江西的高校以及音樂團體,甚至中小學,都活躍著王少林先生的弟子,整個上饒的音樂聲音,都有王少林的回音。
讀《愛的琴弦》,深深地感受到徐上龍先生對老師王少林先生的感恩和緬懷之情。通過此書索引,系統地聆聽王少林先生演奏和創作的作品,對王少林先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敬仰。徐上龍出身上饒偏僻農村,中師畢業,后來到浙江師范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現在上饒幼專任教,成為上饒地區知名民族器樂高級專家。他持之不竭地對二胡激情和教學,繼承著王少林的夢想,也接棒王少林對上饒音樂的付出和貢獻。從《愛的琴弦》我還讀到作為朋友相處未曾得知的師徒故事,讓我對王少林和徐上龍先生有更多的了解。作為一個上饒故人,對上饒曾經寬容并接納王少林這樣的民樂名家感到自豪。王少林先生成為上饒文化的一部分,上饒也成為王少林先生的第二故鄉。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